每升桶装水竟含24万个塑料微粒!喝水也有雷区?

时间: 2024-04-30 03:40:38 |   作者: 产品中心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桶/瓶装水因其方便、快捷的特点,成为了许多家庭、办公室的必备之选。然而,你是否想过,这看似清澈的桶/瓶装水中,却隐藏着健康隐患?最近,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项研究揭示了惊人的事实:每升桶装水中竟平均含有24万个可检出的塑料微粒!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长期喝桶/瓶装水所面临的健康风险,以及如何减少微塑料的摄入。

  研究人员首次利用先进的显光学成像技术,在瓶/桶装水中观测到了“纳米级塑料”(小于1微米的塑料颗粒)。这些极小的塑料颗粒,直径仅有人类头发丝的1/70,可以轻松穿过我们的肠道和肺部细胞,进入血液,甚至到达心脏和大脑。更令人担忧的是,对于孕妇而言,这些塑料微粒甚至能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对胎儿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那么,这些塑料微粒是如何进入桶/瓶装水的呢?研究之后发现,当瓶装水瓶子被挤压或暴露在高温下时,塑料瓶壁上的微粒可能会随着碎片脱落而进入水中。此外,在反复开关瓶盖的过程中,也会有大量塑料颗粒进入水中。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我们每天饮用的桶/瓶装水,很可能慢慢的变成了了微塑料的“载体”。

  微塑料虽小,但其对健康的潜在危害却不容忽视。杜克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纳米级塑料颗粒在入胃后2小时内就能抵达血脑屏障,并与神经元中的蛋白纤维发生作用,增加帕金森病等神经性疾病的风险。此外,微塑料还可能对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长期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慢性损害。

  或许你会认为,自来水相比桶/瓶装水会更安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饮用水中的微塑料》分析报告说明,在海洋、污水、淡水、饮用水(包括瓶装水和自来水)中均有塑料污染物的存在。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无论我们最终选择哪种饮水方式,都难以完全避免微塑料的摄入。

  面对微塑料的威胁,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广州医科大学李战军教授和暨南大学环境学院曾永平教授的研究发现,把水烧开再简单过滤,可以除去高达84%的纳米/微塑料。这是因为在烧水的过程中,随着水温的升高,微塑料的去除效率逐渐增加。同时,微塑料会转移到水垢的沉淀中,通过水垢的沉淀作用达到去除水中微塑料的效果。

  这一发现为咱们提供了一种简单且无害的“净化”水的方式。相比其他复杂的净水技术,把水烧开不仅成本低廉,而且操作简单便捷,适合广大家庭使用。因此,建议我们大家尽量自己烧开水喝凉白开,减少瓶装水的摄入,同时最好使用玻璃杯、搪瓷杯,或不锈钢水杯,以此来降低微塑料的摄入量。

  2.避免塑料容器盛装高温食物:避免在微波炉中加热塑料容器内的食物。微波加热仅3分钟,每平方厘米塑料容器就会释放超过20亿个纳米塑料和400万个微塑料(小于5mm)。改用玻璃或陶瓷容器盛放热食,以减少微塑料的释放。

  3.减少使用塑料吸管:尽可能的避免使用塑料吸管,尤其是饮用热饮时。热饮与吸管接触更容易促使微塑料析出,且咬吸管的行为会加速微塑料产生。

  4.少吃塑料包装的加工食品:罐装食品内部一般都涂有双酚A,微塑料难免会降解在食物里。

  5.做好垃圾分类和回收工作:将塑料垃圾投放到指定的垃圾桶内,避免到处乱丢,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防止微塑料通过食物链再次进入人体。

  总之,面对微塑料的威胁,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减少其摄入。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小习惯和使用正确的饮水方式,我们大家可以更好地保护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和排放,共同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